在 2022 年出版《給全端工程師的職涯生存筆記》後,收到母校的邀請,讓我與學弟妹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因為距離學生時代還不算太遙遠,所以我很清楚以前在當學生時,常常台上講得熱血激昂,而台下睡成一片;偶爾清醒,也不過是為了應付要繳交的演講心得。
為了盡可能避免這樣的場景發生,我決定先回母校一趟。
到校與老師詳聊後,我發現這是一個「職場達人週」的活動,會邀請幾位業界人士到校分享;希望讓學生初步了解不同產業的實際面貌。
主辦這場活動的老師特別跟我強調,這是場「自由報名」的演講,所以來參加的學生,是真的對演講主題感興趣的。
他們想透過講者的經驗來判斷,這個職涯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,跟過去的想像有多大的落差;因此千萬不要抱持應付了事的心態做準備,不要只把這場演講當成履歷的一行字,要讓它對觀眾有意義。
其中一位資深教師還拉著我的手,語重心長的說:「老師跟學生的距離,有時比學長與學弟的距離更遠。對你來說,這是一場演講;但對他們來說,也許會把你當成自己未來的投影。」
我很清楚,故事越精彩,觀眾聽的越認真。
而且能上台分享的業界人士,大多已經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取得相當的成就。
不過有些人分享的內容太過雞湯,儘管都是真實的生命故事;但很容易讓觀眾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,比如:「成為工程師就能領高薪!」、「我就是因為叛逆才有今天!」、「跟隨心中的想法就能實現夢想!」
高中是一個對未來迷茫,但容易有衝動的年紀;大多數人在這個階段,對每個行業的認知還非常片面,容易只看到好的一面,而忽略選擇背後要付出的代價。
有些行業即使用盡全力也未必能獲得回報,像是人文藝術、競技運動領域。
在這些領域想獲得成就,除了天賦外還需要機緣;也許有人會告訴大家要勇敢追夢,但通常會鼓勵勇敢追夢的人,是因為他已經實現夢想了,這本身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的狀況。
我不反對追夢,但人要有自知之明;如果發現自己沒有這個潛力,與其定一個有野心的夢想,還不如選一個能實現的目標。
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,我跟一位朋友聊了很多,我們都是大安電機科畢業的,如果沒發生意外,我們未來應該都是工程師。
但在高二下學期,他突然對設計產生濃厚的興趣,甚至放棄統測考學測。他是個有天賦的人,儘管準備時間不到半年,還是順利的考上實踐大學設計學院。
冒這麼大風險轉換領域,如果一切順利,他可能也會回學校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;不過很可惜的是,他讀不到一年就被退學了,因為在踏入設計的領域後,他發現這一切跟過去想的完全不一樣。
他原以為藝術是在有靈感的狀態下悠閒創作,但現實告訴他需要在期限內、用指定的框架創作。
但朋友因為過去的基礎不夠扎實,所以要靠熬夜才能勉強趕出作品,但就算如此,他還是經常被退件。
幾個月後,他覺得不管多努力也無法跟上進度,於是開始翹課,過著行屍走肉般的日子直到被退學。
也許有人會想,他放棄統測是因為電機唸不下去嗎?
不!他的班級排名長年維持在前 10,上臺科北科的機率是非常高的。
我分享這個故事,不是要大家放棄追夢,而是想提醒大家:「在認知有限的狀態下,我們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。」
以筆者身旁的人而言,大多數勇敢追夢的人,現在生活都過得相對拮据,而且並不快樂。
我拍這隻影片不是要勸大家放棄夢想,也不是想告訴大家什麼是「正確」的選擇。
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有不同的學歷、工作、財力、背景,即使做出所謂「正確」的選擇,也未必能獲得一樣的回報。
就像 30 年前買房的難度,跟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;有時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他有多努力,只是剛好參與到總體經濟的進步。
但大多數人在分享自己的成功故事時,總是會習慣性的把原因歸咎於「努力」,但很可能一切都只是機緣巧合罷了。
之所跟大家分享失敗案例,是希望能給大家一些「警惕」。
就算你在我日後的影片中,看到很有共鳴的片段、感覺很棒的技巧,也請謹慎評估。
畢竟你的人生只有自己能負責,千萬不要盲目追隨,我也是一個幸存者偏差的案例,適合我的,未必適合你。
在下一隻影片中,我會分享自己高中時期靠差異化競爭累積優勢的技巧。
但我是因為「自己有興趣」才能做的這麼起勁,只是結果剛好讓我累積了與眾不同的優勢。
如果當時是別人逼我這麼做,我是不可能堅持這麼久的。
提醒大家,如果你沒有興趣只是一昧地模仿,最終反而會失去自己的風格。
如果你聽膩了毒雞湯,看膩了公式化的影片,歡迎訂閱我的 YouTube,帶你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。
《工程師下班有約》網路書店: 🐲天瓏書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