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我經營自媒體的第五年,拍 YouTube 的第一年。
我們常說自媒體是為自己發聲,但實際上,許多人都是在說別人想聽的話。
大家人都在追求「類似」的審美觀,差不多的價值觀,然後覺得自己「應該」要怎麼做。
我想說能不能來點不一樣的,不追求世俗眼中的正確,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在一些雞湯文中,常常會看到這句話: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。」
很多人在看到這句話之後,就感覺獲得了救贖,在留言區互相取暖。
但我想說的是,除非你選對賽道,而且非常努力,否則你一輩子都不會遇到自己的時區。
我就拿自己當例子吧,早在 2022 年就有拍片的打算,但拖到 2025 年才錄製了第一隻 YouTube 影片。
會拖到三年之久,最大的原因是我考慮了太多旁枝末節的事情,像是:
從表面上來看,這些細節都很重要;但也因為這樣,我連「開始」這件事都沒有做。
最後今天拍的這支影片,只有為了收音買了一個麥克風,這是為了保證收音品質,因為我同時也會把這個影片上架到 Podcast。
至於影片的錄製工具,就是用電腦前鏡頭而已。
其實開拍前,我還在糾結:「需不需要化個妝?梳個油頭正式一點?」
但後來我發現,如果我連拍影片這件事情,都要這麼多前置作業,那我應該永遠不會拍。
既然我沒有那麼多時間,那為什麼還要卡在這些表面的東西上?觀眾真的在乎這些細節?
後來我想通了 —— 影片想呈現的不是我的外表,而是我的內容。
我想傳遞的,是那些我準備很久、一直想分享的經驗與知識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我知道這隻影片還有很多的不足,不管是我的表達能力、剪接能力、拍攝裝備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
但我很清楚,永遠沒有準備好的那一天。
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要大膽嘗試呢?如果沒踏出第一步,想法再好都只是幻想。
我知道很多人不敢踏出第一步,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努力毫無意義。
但其實,所有的努力都會留下痕跡,只是不一定受到世俗的認可罷了。
就像這支影片,瀏覽數搞不好連 100 都不到。
但這算失敗嗎?不!對我來說,瀏覽數不是重點,而是我發表了第一隻影片!
我開始嘗試字卡、音效、剪輯,儘管這一切看起來還很粗糙。
起點低,只是代表我還有很大的進步的空間而已。
接下來,我預計會拍 24 隻影片。故事源自於我上個月出版的新書《工程師下班有約》。
我會分享一個技職科大體系出身的人,如何連滾帶爬、嘗試一切可能性。
成為現在的外商工程師、暢銷書作家、企業內訓講師。
這一路上,我做過哪些正確的決定,以及踩過哪些原本可以避開的坑。
我沒有要賣夢,只是想聊聊自己走過的路;儘管人生沒有標準答案,但或許我的經驗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。
其實拍這部影片前,我也在想自己有沒有資格講這些話題。
但後來想想,挑戰,從來不需要獲得別人的允許。
我不知道拍完 24 隻影片後,會不會獲得更多機會,書不會賣得更好。
但我知道,我肯定跟現在的自己不一樣了。
如果你想挑戰過去從沒做過的事情,看見不一樣的觀點,歡迎訂閱我的 YouTube,跟我一起成長。
《工程師下班有約》網路書店: 🐲天瓏書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