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收到幾位朋友私訊,恭喜我新書《工程師下班有約》取得 #週排第一
但其實我心情很複雜,因為這是本差點就不存在的書。
今天,我想和你聊聊這個故事背後的故事。
寫這本書前,我已經出版過 6 本專業書籍,涵蓋網路爬蟲、工程師職涯、AI 應用等領域。
並連續兩年入選年度百大暢銷書,於 2023 年在天瓏書局取得年度銷售第三的成績。
之所以能拿到這個成績,是因為我搭上了 AI 的順風車;但老實說,這個成績就像是一座山,在銷售量上,我很難超越過去的自己。
所以我原本打算就此封筆,讓成績停在最好的時刻。
不過人生總是充滿著「但是…」
在某個下班後的聚會上,朋友酒過三巡後問了我一個問題:「我們工作的年資差不多,我認為自己也很努力;但為什麼現在的差距這麼大?我好羨慕你的運氣!」
大多數人面對這類問題時,都會順著對方的話,謙虛的把成就歸功於「運氣」
但當時酒喝得有點上頭,所以我的回答是:「我這一路是怎麼走過來的,你應該也看在眼裡。中間也許有運氣的成分,但大部分人只要跟我做出相似的選擇,我不敢說能取得相同的成果,但肯定能獲得不凡的經歷。」
講完這段話後,我彷彿像是個喜歡「憶當年」的老兵,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那一晚,我們聊了很久。
回家前,朋友對我說:「就算一路看著你成長,我也不知道背後有這麼多的故事。你有沒有考慮把他寫成一本書?就叫下班有約之類的?」
頓了一下他繼續說:「為了支持你,過去你出的書我都有買;但老實講,我沒一本有看完。但你今天分享的故事太精彩了,橫跨人生、職涯到斜槓的議題。沒有要恭維你的意思,但這些故事給我很多啟發,所以聊到現在我的精神還是很亢奮,我很期待它變成書的那天。」
聚會結束後,我就開始準備這本書的草稿了。
而出版社的編輯在冥冥中似乎跟我有種默契,才剛把大綱擬好,就收到編輯的出版邀請。
其實一開始出版社希望我繼續出版 AI 工具應用的書籍,但我跟編輯說:「雖然現在市場上 AI 主題的書籍賣得最好,但工具更新的速度太快了,把幾週前的最佳方案放到現在來看,可能已經過時了。下一本書,我更希望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故事,畢竟現實世界發生的事沒有絕對的對錯,只有當下最合適的選擇。」然後將準備好的大綱傳給編輯。
編輯與總編討論後,我們對這本書的方向達成了共識:「以故事的形式,呈現每個決策背後的思維與掙扎;除了分享成功案例外,更著重於 #失敗後的檢討與成長。」
動筆寫這本書時,我不禁回憶起 12 年前的自己。
其實早在 19 歲,我就完成了一本十萬字的小說;但投稿到各大出版社後,全都石沈大海。
儘管沒得到任何回覆,但我依然覺得自己的作品是個千里馬,只是欠缺一個伯樂而已。想當年哈利波特的作者 JK 羅琳,不也被出版社拒絕過 12 次嗎?
所以接下來我從網路搜集了許多知名人士的 Email,然後把小說稿件像是病毒郵件般的傳送給對方(厚臉皮與自信,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很重要)。
經過不懈的努力後,終於有作家願意看我的作品,並給了建議:「你這本書的內容太淺了,而你現在做的事,就像個剛出生的寶寶想要證明自己一樣;如果真的想寫出好故事,先去累積自己的人生閱歷吧。」
這段話對我有很深的影響,因為他讓我領悟到:「這世界沒有那麼多的懷才不遇,更多的是自己沒有本事。」
翻開這本書,我的第一句話是:「我花了十五年證明自己,才累積了一本書的故事。」
不管過去累積了多少里程碑,直到現在的此時此刻,我都還走在證明自己的道路上。
近幾年「短影音」給了很多素人機會,「AI 工具」讓所有人可以加速效率。
但能把握這些機遇,創造收入的人,往往都已經是各領域的翹楚,而不是所謂的「0 基礎、人人都可」。
不要妄想靠一點小技巧就能翻轉人生,日積月累的實力才是你的靠山;因為機會永遠都有,但前提是你配得上它,技巧只是在關鍵時刻推你一把的臨門一腳。
《工程師下班有約》網路書店: 🐲天瓏書局